喜悦公社

苍洱遗韵:大理非遗文化的千年回响

2025年10月17日
312

在苍山十九峰的环抱下,在洱海万顷碧波的映照间,云南大理不仅以风花雪月的自然美景闻名于世,更是一座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。这里世代居住的白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起,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表达形式,从绕梁三日的白族调到大巧若拙的扎染技艺,从热闹非凡的三月街到神秘古老的木雕工艺,每一项非遗文化都是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,记录着大理千年文脉的生生不息。



一针一线绘苍洱:白族扎染技艺


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誉为“无需文字的史书”,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,唐宋时期趋于成熟。扎染古称“绞缬”,白族称为“疙瘩花布”。工匠们以板蓝根、蓼蓝等植物制作染料,通过纱、线、绳等工具,对织物进行扎、缝、缚、缀、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。

最令人称奇的是,扎染图案没有一张设计图纸,所有纹样都来自白族妇女的代代相传和即兴创作。苍山上的青黛,洱海中的游鱼,庭院里的茶花,都能在她们的手中化为布匹上的几何图案。每一幅扎染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,蓝白相间的色彩中蕴含着白族人民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与理解。



一唱一和诉衷情:白族调与霸王鞭


“月亮出来亮汪汪,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……”白族调作为白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,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种起源于唐代的歌唱艺术,既有独唱,也有对唱,歌词多采用“山花体”格式,即三七一五的结构形式,讲求押韵和平仄。

与白族调相伴相生的霸王鞭舞同样精彩。舞者手持装有铜钱的竹竿,通过敲击肩、背、脚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。每逢佳节庆典,男女青年们边唱边舞,霸王鞭的清脆声响与白族调的悠扬旋律交织在一起,形成视听的双重盛宴。



一斧一凿刻时光:白族木雕艺术

走进大理的白族民居,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。门楼、格子门、横披、板裾、耍头、吊柱等部位都被雕刻上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。白族木雕讲究“层层镂空”,有的镂空层次多达三至五层,立体感极强。

剑川木雕作为代表,以其“雕得金龙腾空舞,刻出雄鸡报五更,凿成百鸟枝头唱,镂花引蜜蜂”的精湛技艺享誉海内外。木雕题材包罗万象,既有龙凤呈祥、松鹤延年等传统意象,也有白族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场景,堪称“木头上的史诗”。


一节一庆颂千年:三月街民族节


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,大理古城西门外都会举办延续千年的三月街民族节。这个古老的集市贸易盛会起源于南诏时期,既是物资交流的 marketplace,也是文化展演的舞台。节日期间,赛马、唱歌、跳舞、做生意等各种活动同时上演,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。

三月街民族节体现了大理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地位,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。在这里,你可以听到彝族的山歌,看到藏族的舞蹈,品尝到各色民族美食,真正感受到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文化多样性。


结语:守护中的创新

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活化石,也是流动的生命体。在现代化浪潮中,这些古老技艺和表达形式面临着传承危机,但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,将扎染图案融入时尚设计,让白族调与流行音乐结合,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古老技艺。




苍山不语,见证着文明的传承;洱海无波,倒映着文化的交融。大理的非遗文化就像那永不枯竭的洱海之源,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,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。每一幅扎染、每一首白族调、每一件木雕,都是大理向世界发出的邀请,邀请人们来聆听这片土地上千年不绝的文化回响。

囍悦公社